酣畅淋漓来画“牛”! 王 祖 民
大约五年前,我来到信谊。 走进编辑部的那一刹那,就是我与这本书的开始。
“六十六岁的陆老头,盖了六十六间楼,买了六十六篓油,养了六十六头牛,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……”
这首民谣流传于南京六合一带,带点六合口音来念,那更是好玩极了。当时和编辑商量创作思路,觉得这本书的表现形式就是要轻松、俏皮,让孩子玩起来! 一开始,我想的挺简单,民间歌谣,可以用剪纸表现,民俗的风味会很浓。于是我做了几页,用剪纸做各种角色的造型,单独看还不错,色彩强烈,形式感也很强,颇有中国风。但不知道为什么,总觉得缺少一种独特的味道,有点走不进画面里。
一张张做下去,反而越来越拘束。 这首民谣有很强烈的数字感,不停的重复“六十六”,而且数字会不停的叠加……数字推叠在一起,画面就显得杂乱,不太好设计。 一段时间的茫然之后,信谊的张杏如执行长来到南京,她细细看过初稿后,觉得用剪纸的方式容易单调,没有表达出之前做这本书的初心,失去了活泼的感觉,那种虚无的“黄粱一梦”的感觉没表现出来,把民间歌谣的幽默感丢掉了。 于是,我想出了新花样,用块面、线条来表现书中歌谣的律动和节奏。这个想法得到了张执行长的肯定,在她的热情鼓励下,我一下子有了激情。
但这样的形式,如何具体化,让孩子接受呢?
我又开始瞎琢磨了。张执行长一再交待,没有任何限制条件,尽情发挥,畅快淋漓的表达。于是,我放松自己,尝试多种笔法。 想到什么画什么,信手涂鸦。
在一次尝试中,我觉得这首民谣读起来流动的感觉特强,勾线草图的绘画方法,既轻松(民谣的草根性)又痛快,有淋漓的感觉。于是,我用孩子涂鸦式的绘画语言,快速简洁的线条,无鼻无眼快速勾勒,以动态为主,形成画面。
成稿之后,我犹豫了,是不是太草率?但过程之中的酣畅,令人特别舒服。 到编辑部送稿,心中十分忐忑,心想这只是个草图,等画正稿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,一丝不苟,笔法可不能这样随意。我正在心里盘算着如何表态,张执行长却连声感叹说图稿非常精彩、潇洒,让我就用这样的形式。她说,采用这种勾线的绘画方式,能更贴切地把这首民谣的口口性、流动性和虚无性表现出来。
内页局部 先睹为快
绘画的形式本来就没有什么规定,也不应该有什么规矩,只要美、好看,切合内容表现,应该是任何形式都可以的。信谊就要出与众不同的图画书。
居然真的可以这样画! 我得意极了,也很痛快——这足见张执行长的功力和眼光,所以信谊出版的图画书经常有打破常规的、不一样的面貌。
画《六十六头牛》,给自己的启发和收获很大,尤其是在张杏如执行长的肯定下,“可以这样画”的理念稳稳扎根了,最后获得的满足,是不可言语的。 这本书历经几次反复,好在我属牛,还是很能吃苦耐劳的,最终在2016年完成,当到此时,还如做梦一样——这样画也能出书!真是给我这头老牛的一份奖励罢! 感谢信谊基金出版社,感谢张杏如执行长!
希望大小朋友们喜欢66头牛! 大家别忘了数一数哦……
—— 版权声明 —— 本期图文资讯均为南京信谊官方平台所有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/ 转载请联络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