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谊图画书奖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谊图画书奖 >创作工作坊
创作大家谈 | 图文协奏说绘本 | 陈致元

 作者简介 

 


陈致元,台湾著名图画书画家。19岁开始从事图画书创作、作品有《想念》、《小鱼散步》、《咕叽咕叽》、《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》、《阿迪和朱莉》、米米系列图画书等。其中《想念》获第12届信谊幼儿文学奖图画书创作评审委员推荐奖。《小鱼散步》获第13届信谊幼儿文学奖图画书创作首奖,美国《出版人周刊》年度最佳童书,入选意大利波隆那书展插画展。


其作品已卖出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西班牙等十几国版权,并曾两度受邀去德国瑞士担任书展的嘉宾,在书展及幼儿园、小学等地为孩子读图画书。《阿迪和朱莉》荣获美国国家教师会年度最佳图书奖。《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》获得日本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童书奖。他的作品跨越文化差异,在许多国家深受大人及小孩的喜爱。



我本身是做童书的,我做童书十几年,都是属于自己在摸索的阶段。其实我对童书的定义也是花了十几年。


 我对绘本的理解 


我觉得绘本是种艺术,是一种语言。绘本主要结构有文字和图像,而文字和图像本身都是种语言,也是种艺术。你要把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,而且又不会互相冲突,却要尽情表达,使读者能感受到你想传达的事情,我觉得这方面是有方法的。


但是按照那个方法去做就因人而异,可能有些故事可以感动别人,有些故事可能就觉得很没有感觉,尝不到那个滋味。而且我觉得绘本它有节奏,所以你在念一个绘本的时候,事实上它是按照那个节奏来进行的,它不完全是故事,不完全是文字。


可是当那个文字念出来的时候,事实上是有魔法的。我一直觉得绘本是有魔法的,那个魔法就是你必须把那个字念出来,你在心里头念,你就会在心里头产生魔法,你念给很多很多孩子听的时候,他们就会感受到那个魔法,自然这个故事就会活起来。这是我认为的。


接下来讲的就是图和文之间的关系。我觉得在座很多都是创作者,所以我想你们可能面临到我常面临的一个问题,就是文字和图的比例。我举个例子,好比是在画面里面我画了一张桌子,桌子上有一个杯子。如果图像是这样的话,那我写“桌子上有一个杯子”,事实上就重复了,没有意义。但是如果我写,“杯子里是暖暖的茶”。那你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,它的感受就不一样了。


 

小编贴出《小鱼散步》中的图,大家感受一下


所以创作者常常面临的问题,包括我自己,就是在于说到底要画多少图,要写多少文字。它们之间的比重有时候我觉得有点像夫妻,他们共同在为一个家在互相做一个协调。这是我自己的比喻,也是我自己的领悟。


 我的创作方法和目标 


我觉得创作图画书有好几种说故事的方法。

例如《小鱼散步》,我是用有点像列车的方式,一节一节地来讲小鱼生活的琐碎的事情。


我觉得这故事是个很生活小片段的故事,这个故事当中是有很多片段,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进行接续组合,然后整个串起了这个故事。这本身就是一个图像的语言,你看的时候是用图像的语言在看它的。


这本书最后一页没有文字,我希望读者能自己发现。



比如眼镜,小鱼已经把眼镜拿下来了,戴到哈利的身上。其实小鱼戴了眼镜她就假装是妈妈,眼镜拿下来她就回到了小鱼。还有就是两朵花,送给两个我最爱的人,一朵给爸爸,另外一朵放在杯子里,那是留给妈妈的。 


我们再分享一下《咕叽咕叽》,这又是另外一种说故事的方法。



跟前面提到的《小鱼散步》的片段式不同,这个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的,借由故事来作为架构,它也是一个以家庭为主的故事。事实上我的创作也是围绕在家庭和亲情之间的。因为我觉得这是最接近大家的,每个人都来自于家庭。


我常常觉得绘本不是看一次的,应该是能让你看很多次的,你每次看的感受都可能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我认为绘本是可以看很多很多次的,然后去体会到里面很深很深的,或者是作者在里面安放的东西。



我做的绘本有很清楚的目标,那就是给孩子看。我一直有很清楚的读者,我的读者就是孩子,我为他们做书。所以我常常比喻绘本就像一颗苹果,如果你把一颗苹果给孩子吃,因为他牙齿还没完全长好,所以他可能咬不动,尝不到这个滋味,可能他尝到的只是皮的感觉。可是你把它榨成苹果汁,那孩子就会尝到它的甜味,可以尝到它的营养,而且这个苹果汁相对成人也可以吸收,老人也可以吸收。 



所以我一直觉得创作绘本的作者,本身就像榨汁机,就像把苹果变成苹果汁,让更多的人能吸收。因为绘本文字不多,大多是用图像的语言,我觉得图像语言是最接近人最自然的状态,你不需要去学语言,看到图你就能明白地了解这个故事在告诉你什么。很多情节、情感和文字,事实上都融进画里面了。


以上就是我的绘本创作观念,谢谢大家。